皂化反應(saponification)
皂化反應是堿催化下的酯水解反應,特別是指油脂的水解(水解是一種化學反應的過程,它是利用水將原來的物質分解形成另一種新物質的過程。)
皂化價(SAP Value)
所謂皂化價,它定義為皂化1公克的油脂所需要的堿(即做皂常用的氫氧化鈉)的毫克數(即1:10)。製作手工香皂時,必需先清楚所用配方中各種油脂的皂化價,才能很精確地計算出需要使用堿的份量,堿量太多對皮膚不好,堿量太少油脂的反應不完全。
隔水加熱(水域加熱)
臺灣人這麽叫,大陸這麽跟著
隔水加熱是一種加熱的方式,相對的是直接加熱.隔水加熱常是藉由熱水或水蒸氣的溫度,使需加熱的物品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稱之,手工皂的製作上使用這種加熱方式來加熱油脂,在於它較能保持油脂的特性及養份。
入模前濃稠狀態(Trace)
油脂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攪拌一段時間後,皂液會逐漸濃稠變成像美乃滋一般濃稠的狀態,此時若以不銹鋼湯匙或攪拌棒勾點皂液,並在皂液表面劃一個「8」字,滴下的皂液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這種狀態稱為"trace",這是製作手工皂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沒有做好就整個毀了,稠度不夠皂化反應不完全,容易造成油、水分離的現象,或做出的皂太軟.太稠則會不好入模,甚至沒有入模就已經結成塊了。
加速Trace、加速皂化或變色
當油脂和氫氧化鈉溶液這兩種材料混合攪拌至入模前濃稠狀態時,為了消除肥皂熟成後仍存在的油脂味,一般都會添加香精來蓋味,多數香精在加入時,都會和殘留的氫氧化鈉反應而使濃稠狀態的皂液更加快速濃稠.這種因香精或其他添加物造成皂液比未加這些東西時增快凝固,稱之為加速「Trace」或「加速皂化」。另外,有些香精會改變香皂熟成後的顏色,或使香皂的顏色變深,一般稱之為「變色」.
熟成期(Cure Stage)
濃稠狀態後的皂液入模後,約需2~3天方可脫模,而脫模後的皂並不能立刻使用,因為這時候香皂本身還在反應過程中,它的鹼度還很高,需等一段時間使皂化反應逐漸完成,而它的鹼度也就會持續下降(若不經過這段時間等待而立即使用,不僅會非常刺激皮膚,更是有害於皮膚,這段時間稱之為"熟成期".一般手工香皂約需等待4周的熟成期,但有些皂如純橄欖油皂或是含蓖麻油比例較高的皂需要更長的熟成期,甚至需要2個月的等待。
出油及油斑
肥皂基本材料是油脂和氫氧化鈉溶液,而冷制法制成的手工香皂是藉著皂化反應使二種材料變成清潔用品的皂,而反應過程是靠攪拌使材料混合均勻,然而不管是人工或是機器攪拌通常無法完全均勻,所以市售香皂都會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讓油脂完全反應,再藉由飽和食鹽水洗出甘油及多量的水洗除多餘的堿。但採用冷制法制成的手工香皂,為了保護身體肌膚,通常不會使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讓油脂反應完全,反倒是常用過量的油脂把氫氧化鈉完全,因此有人稱這種肥皂為「超脂肥皂」。由於油脂過量的緣故,在肥皂內部未能完全反應的油脂,浮到皂的表面,這就叫「出油」,若是一點點的,就叫做「油斑」(但也有人將冷制皂內所含的甘油在遇到潮濕空氣時吸收水汽,而在皂的表面形成一層油油的狀態也稱為出油,但與前面所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事實上,冷制法制成的手工香皂會出油,足以證明它的含堿量是相當低的(通常出油的冷制皂用pH試紙測pH值約為7~8),對人體肌膚就不會有傷害了,只是不大好看而已。
酸堿值(pH值)
一般人對於酸堿的概念,不外乎是酸性、中性、鹼性。然而要進一步地瞭解酸堿的程度,就必須用用科學量化的方式來呈現,通常就是用物質溶解在水中解離出氫離子濃度來表示,這也就是所謂的酸堿值(pH值) ,一般以pH=7為中性作為分界,若PH小於7則為酸性,若PH大於7則為鹼性。
轉自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265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